欢迎光临 广州市胜特建筑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专业承接:结构加固、基础加固、房屋加固、建筑加固等加固工程。

| 联系胜特 | 网站地图

绿色加固

桥梁常见病害及处理方法

时间:2010-03-27 10:18:00       作者:张志坚      

 摘要:近年来各地不少桥梁的病害严重,由于各种因素造成的桥梁坍塌事件时有发生,引起了国家、各地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就笔者参与的具体维修加固工程实例总结了桥梁主要常见病害,并基本阐述了各种维修加固方法。

关键词:桥梁  病害  加固

引言:自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全国各地的桥梁道路建设发展迅猛,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建设,广东省桥梁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排查汇总统计截至2007年,广东省共有桥梁3.6万余座,156.4万延米,其中一、二类桥占81.65%;四、五类桥占3.48%;由于需要或正在委托专业机构进行检测,但暂未确定技术状况的桥梁有904座,占全省桥梁总数的2.51%。从检查情况可以看出,目前广东省仍然有相当数量已不适应当前交通荷载的低等级旧桥仍在使用,随着交通量逐年迅速增长以及超重超载车辆日益增多,这类桥梁转变四、五类桥的速度也在加快,改造任务仍非常巨大;河床下降淘空基础引发桥梁坍塌的安全隐患日益突出;据了解,“十五”期间,广东省共改造旧、危桥2060座,10万延米,投资13.03亿元,其中广东省交通厅安排补助资金3.96亿元。20062007两年省交通厅已安排和将安排省补助资金近2亿元。从召开的广东省公路管理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获悉,2009年广东省计划完成国省道投资65亿元,新开工大修工程1500公里,以桥梁养护为重点,集中力量对全省1481座四类、五类桥梁进行改造。广东省交通厅有关负责人在会议上强调,危桥改造仍是今年的工作重点,要求公路部门继续加强危桥、承载力不足桥梁的加固和改造工作。按照“先急后缓,先危桥、后四类桥,先国省干线、后一般线路”的原则,广东公路部门将集中力量对四类、五类桥梁进行改造,在2010年年底前完成国省干线公路全部桥梁、县道中桥以上、乡道大桥以上的改造,全面改善全省桥梁整体技术状况。

一、桥梁的病害原因

1.设计原因 2.施工原因 3.材料方面 4.使用原因 5.自然灾害原因 6.其他外部原因

二、桥梁的加固、保养与维修

钢筋混凝土桥梁结构一般有箱梁、T型梁、空心板、桥墩、支座、伸缩缝、桩承台和桩基础等构件。对于上部结构的梁板结构部分,其结构必须具有抗弯、剪、扭的能力,当弯剪扭的承载能力不能满足使用要求时,将会产生不同的裂缝特征。桥梁墩、柱、承台、桩的结构部分,一般情况是基础下沉或不均下沉后于引起的承台拉裂、桥墩倾斜、荷载偏心等引起的破坏。

1.桥梁的裂缝修补与保养

1)结构裂缝修补

对于混凝土表层微细独立裂缝或网状裂纹可采用表面封闭法。对于静止独立裂缝、贯穿性裂缝以及蜂窝状局部缺陷采用灌浆法进行处理。

2)结构表面修补

结构表面修补内容包括:蜂窝麻面等混凝土缺陷处理钢筋锈蚀的处理、涂布混凝土界面剂、涂抹环氧砂浆等。

3)更换伸缩缝

桥梁伸缩缝维修更换根据桥面铺装层的类型及厚度,确定伸缩缝的锚固型式。

2.桥梁结构加固方法

1)加大截面法

2)粘贴钢板加固法

3)碳纤维布加固法

4)预应力加固法

5)改变传力途径法

3.桥梁的倾斜扶正、抬升及托换

1)局部桥墩倾斜下沉的扶正主要采用顶升纠偏、迫降纠偏和综合纠偏等方法。

2)桥梁的整体抬升,采取在桥梁墩柱两侧直接搭设支架进行整体顶升作业的方法。若某些桥梁为下部结构为桩柱式基础,且桥台下有锥坡,直接搭设支架不便,或者桥台如果桥梁下有河流经过,中断水流又较为困难,施工时可在桥墩(台)帽梁外侧植筋安装牛腿做为反力墩进行桥梁整体顶升作业。

3)桥梁桩基的的托换

桩基托换采用梁式主动托换,托换过程中技术要求和标准确保建(构)筑物的荷载能够安全地传至新的托换体系。

4)桥梁托换的监测

托换过程所必须的施工监测设备有电子位移计、电阻应变仪、倾角仪、裂缝测宽仪、裂缝探测仪、无配合目标扰度检测仪等。

三、我司桥梁维修加固工程实例

近年来我司参与了十几座桥梁的病害处理一览表:

 

序号

工程名称

加固段桥梁长度

病害类型及加固内容

开工日期

1

广清高速公路桥涵病害处治工程(花都高架桥)

4638米

灌注粘钢、裂缝修复

2007.9

2

中山沙岗立交桥维修加固工程

330米

粘贴碳纤维、裂缝修复

2008.3

3

深圳地铁5号线翻身站-灵芝公园站区间创业立交桥桩基托换工程

400米

桥梁顶升及托换,采用桩梁式主动托换(通过简支梁将原桩荷载传递至区间隧道两侧的托换桩上)

2008.5

4

花都区北部匝道桥板加固工程

20米

粘贴碳纤维、裂缝修补

2008.6

上一篇:南城百货托换工程施工监测

下一篇:地震后建筑物破坏特征及抗震加固思考